12月15日,河南省召开网络视频会议举办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启动仪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部署做好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我校设分会场,张锐副校长、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处、创新创业中心、招生就业处负责同志,各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党总支副书记和毕业班辅导员参加。

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吕冰同志宣读了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的感谢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城建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校代表,洛阳理工学院毕业班辅导员作为辅导员代表作典型发言,分享了做法和经验;大会为全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和第三届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标兵颁发奖牌;省军区动员局姜巍局长宣读了大学生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名单;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组长,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郑邦山同志作重要指示。
会议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历来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多年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综合施策,精准发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连续5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上年同期,累计向社会输送高校毕业生300余万人,成绩值得充分肯定。

会议指出,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吹响了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号角。全会从适应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工作目标,强调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这些是我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根本遵循。我省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0万人,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从大环境上看,一“喜”一“忧”相互交织。“喜”的方面:一是全社会关心支持就业的环境氛围浓厚。二是稳控疫情后经济加快复苏。三是政策红利正在加速释放。“忧”的方面:一是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二是随着国际疫情蔓延以及贸易摩擦的持续升级,各种风险隐患正在积累,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第二,从就业形态看,一“增”一“减”态势明显。“一增”主要是:新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在线零售、远程办公、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带货主播等,一批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职业应运而生。“一减”主要是:国内产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影响显著,实体经济、小微企业生存风险加大,“机器换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社会整体人工使用量在下滑,一些传统就业岗位逐步消失。第三,从工作层面看,一“新”一“老”问题相互叠加。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新就业形态的产生,引发了劳动关系、技术手段、组织方式、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变革,二是新时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更加多元,就业选择更加灵活,青年群体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当中“慢就业”、“缓就业”现象增多。“老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一是总量压力大。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是传统就业观念痼疾难除。
会议决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实施“2021届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校人才培养为主线,积极构建更加完善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参军入伍,推动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扩”上挖潜力,多元化拓宽出路。一是要唱响基层就业“主旋律”。二是要演好参军入伍“进行曲”。三是要拓展新业态就业“新领域”。四是要落实教育领域“新政策”。五是要写好为国育才“大文章”。第二,在“聘”上出实招,多渠道搭建平台。一是线下招聘要高密度。二是线上招聘要不停歇。三是招聘组织要重实效。第三,在“精”上见真章,高质量提供服务。一是要讲透政策。二是要给足信息。三是要精准到人。第四,在“育”上求实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关键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二是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能。三是要高度重视思想教育。第五,在“强”上下功夫,不断健全体制机制。一是要建强领导体系。二是要建强队伍体系。三是要用活评价反馈机制。